欢迎您访问安图社会组织网!
社会组织动态
当前位置: > 新闻中心 > 社会组织动态
如何创新发展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6日
如何创新发展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
                      延边养猪协会    聂景彦
 
 
前言:由于国家倡导和养猪场户的积极性,近几年养猪合作社在全国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但是,养殖场、户由于受到自身文化素质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很难接触到关于疫病防治方法,饲料价格和生猪价格波动预测等方面的消息。成立养殖作社可以利用资源优势了解到这方面的信息,为养殖户防治疫病提供指导,为养殖户的养殖决策提供所需信息。合作社可以聘请养猪专业人才,为合作社成员随时提供养殖技术指导,不定期的进行养殖技术讲座。合作社可以集中采购饲料和疫苗,优化销售环节,扩宽销售渠道,与大型加工企业签订合同,形成产销对接,稳定养殖收入。建立完善的生猪产品价格信息体系,加强生猪市场监测和信息发布,认真做好市场调研,建立健全生猪产销信息网络和预警预报体系,全面掌握产销情况,提醒合作社成员防范市场风险。尽可能的掌握更加全面的价格信息帮助合作社成员对生猪生产形势做出准确判断,以降低价格预期的误差,获得稳定的收入,规避市场风险。
 
一、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启示
组建生猪养殖合作社目的在于使地区生猪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改善农村养殖环境与生活环境,提高畜禽养殖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使养猪业向规模化养殖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养殖业与国际接轨,代表现代化养猪业发展模式的养殖合作社相继出现,养猪合作社的出现说明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生猪养殖方式的发展方向,其规模优势、管理优势、技术优势开始呈现。养殖合作社是生猪养殖的理想模式,介于农户散养和规模养殖场之间,是生猪养殖业由分散向集中发展的过渡类型。各地发展生猪养殖合作社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但是究竟一个区域内发展多大规模,多少数量的生猪养殖合作社才适宜,才能与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相匹配,却成为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对养殖合作社的研究、特别是对养殖合作社因地制宜的发展适度规模的研究,对推动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生猪养殖业形成规模优势。近年来生猪养殖行业迅速发展。传统的家庭散养户已积蓄了一定的资金,同时还拥有了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这部分养殖户迫切需要寻求新的生猪养殖模式,使自己的养殖生产获得更大的利益。从一个区域内生猪养殖合作社数量来看,数太少,规模效益难以实现,过多,容易造成资源紧张,影响经济效益。因此,养殖户积极要求发展生猪养殖合作社,区域内的养殖合作社数量又是有一个极限值的。若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规模恰好能适应某区域内环境、社会、经济的承载能力,便可以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科学合理的发展格局。
第一,规模养猪能够一定程度的规避市场波动。能有专业的人员关心当前的生猪价格及后市走势,根据预期走势和合理调整存栏结构。
第二,规模养猪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规模养殖厂投入大,经济实力强,专业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高,生产设施设备先进,在亏损的时候能够顶的住,保持生产后劲,为盈利期抢抓机遇奠定基础。
第三,规模养猪是实现组织化合作经营的基础。通过合作社等形式发展组织合作经营,增强生产计划性,减少盲目性,是规避市场风险的基本组织形式。
第四,规模养猪是落实政府调控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政策措施的载体。如政策性保险制度因散养技术水平低,生猪死亡率高,保险公司对其保险只能亏本经营,为此现行政策性保险都确定最低参保养殖规模。
(二)有利于生猪养殖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生猪养殖合作社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养殖方式,有其特定的养殖规模、养殖模式,生产的生猪在销售上有有其特定的门路。这使得与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设配套的销售服务机构有着专业的服务能力,逐步使得合作社所在的地域逐步形成各种专业村、专业乡,形成具有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商品生产基地,推进郊区和农村养殖业产业化的进程。在专业化形成的基础上,养殖合作社配套建设相关服务组织机构,使养殖企业、养殖户能对市场信息及时准确的掌握,同时具备一定的市场控制能力。
(三)有利于种、养结构优化。这种养殖模式变农户零星散养为规模集中联片饲养,使分散的养殖户把生猪养殖由家庭副业变成主业,使更多的农户投入到养殖业的生产经营中。生猪养殖业的大力发展,优化了畜牧养殖业生产结构。就目前看来,在建设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同时,为保护环境各合作社都会配套建设粪污处理场所,一般为修建沼气池和种植作物、果树。这样的种植和养殖配合建设模式使与生猪养殖相关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产业得到发展,优化了种植业结构,使农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
(四)有利于农民收入增加。生猪养殖合作社科学的管理可以使生猪患病几率降低、相关养殖资源得到充分运用,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妥善处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同时,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建设会带动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例如:为保证粪污有效合理排放而建立的果林或相应种植作物,为保证生猪运输的运输业等。带动的相关产业能够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民的增收致富提供广阔的空间。当前生猪养殖业己经成为许多小城镇地区的主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有利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为防止疾病的传播,生猪养殖合作社一般建设在距离村民生活较远的地区,这样的建设对环境同时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养殖合作社一般都采用集中式的管理方式,区内统一的管理、规划、设计使养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污染也得到统一的处理,污染防治效果明显。目前国家提倡建设循环经济的节约型社会,因此,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发展规模要结合循环经济的节约型社会来进行。养殖合作社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多数合作社区内都运用了循环原理,粪污能变废为宝,解决能源的紧张,减少农户的开支,使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强化生猪养殖合作社专业生产,提高养猪效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模养殖和养殖小区为载体,用先进的生产理念,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的生猪产业。
(一)规范科学化。搞好生猪养殖场的区域规划,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引导布局调整。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发展基础,改变目前分散饲养,小规模饲养生产的格局。结合“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进行统筹规划,根据区域生猪养殖承载量,科学确定区域内,养殖场内的生猪养殖数量,并做到规划细化,实现生猪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建设规范化。改造和完善养殖基础设施不仅是生猪规模养殖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生猪产业素质的重要措施。生猪养殖场,要高起点,高标准,不能走过去低水平发展的老路。从场地选择,建设规模,建筑布局,生产设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排泄物处理等方面加以规范,要以统一防疫,统一粪污处理为重点,配套防疫,消毒,疫病诊断和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沼气建设,实行集中供气,集中粪污处理,提高疫病控制和污染治理能力。
(三)管理企业化。必须按照现代化的管理要求,用规范化,企业化的制度进行经营管理。同一养殖场要做到“五统一”,即统一栏舍,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销售。要严格产加销全过程的生产监督,严防瘦肉精,激素和恶劣饲料等进入生产环节,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三、整合生猪市场资源,落实生猪专业合作社优势
(一)落实经济效益,提高养猪积极性。根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猪肉占国民肉类消费总量的60%以上。人均消费量从1990年20千克上升到2008年的39.6千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消费量还会继续增加。生猪消费一直是肉类消费的主体,生猪需求的不断增长,说明中国生猪市场空间巨大,生猪养殖行业是很有前景的,提高养猪效益,建立良好的激励制度,引导农民向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方向发展,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能更自发的引发他们的养猪积极性。
(二)把脉生猪市场周期,合理调节生产。我国的生猪养殖行业一直存在一个市场周期。根据这二十几年的观察,即每3年左右为一个市场周期。每个市场周期又都可以划分为6个阶段:即成长期、高峰期、下滑期、衰退期、低谷期、回升期。而生猪出栏价格的波动是生猪养殖业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市场信息缺乏,农户养猪投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当期市场价格是决定农户养与不养、多养还是少养生猪的唯一指标,很少有人研究价格变化规律,行情好时一拥而上,行情不好就一拥而下,对市场形成强大冲击,引起剧烈的价格波动,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价格发现与分析工具的缺失,扭曲了农户的养猪投资决策,进而影响着未来生猪供求关系的平衡,使养殖风险更趋于复杂化,其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就是经济学中的“蛛网现象”,它的表现是:生产者根据上期价格作出本期的生产决策,当上期价格很高时,生产者增加下期产量;反之,当上期价格较低时,生产者会减少下期产量。而且从种猪到肥猪的饲养周期是3-4 个月,这进一步使猪肉的产量调整滞后于市场价格变化。同时GDP 对生猪市场有着重大的影响:每当GDP 增长速度超过10%时,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都要经历一次大的高峰期,每当GDP 进入平缓增长状态时,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都要进入低谷期。当GDP 高速增长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农业土地、劳动力、资金急剧向工业和城市流动,生猪增产速度减缓;另一方面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农村人口快速进入城市,城市居民户外活动增多,农产品需求急剧上升,国内猪肉消费呈快速增长。猪肉供需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价格也随之快速上升。
(三)合理利用金融工具,化解生猪市场风险。面对这样的一个情况,一方面,生猪期货的适时的推出,为广大的养殖户提供了金融工具的保险,生猪期货能够为养殖户能够提供套期保值,规避风险,跨市套利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生猪专业合作社能够为万千零散养殖户带来养殖方向。生猪专业合作社的标准规模化的生猪养殖能够获得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资源规划的支持,结合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布局;政府积极的将能繁母猪补贴,生猪保险等政策通过生猪专业合作社实施,这样既能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又能将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又能减少政府部门的硬性操作和工作难度,为农户带来生猪收益的保障;2008年,生猪养殖保险覆盖率已经达到52.4%;畜牧局搞好监管工作,要加强对生猪规模养殖建设进行技术知道,从场地选择,建设规模,建筑布局,生产设施,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排泄物处理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加以规范;通过与农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对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实施科技项目,举办培训班等方式,交流学习养猪经验,推广先进养猪技术;政府经济部门对于合作社更多的财政支持,加大对合作社农业财政补助和提供银行对合作社贷款支持,为合作社提供更多的资金保证;通过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得生猪合作社从用地,税收,项目等多方面受益,这将有利于生猪合作社进一步向成熟化发展。
(四)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整合产业链资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为克服单纯市场经济带来的危机,国外生猪养殖同其它农产品生产一样,广泛推行了产供销一体化生产,除形成贸工农综合企业实行全链条纵向一体化经营模式外,多数肉制品加工企业、生猪养殖企业、饲料加工企业还普遍通过合作社等联盟方式形成合作关系,组成一体化经营组织。国内生猪合作社的成立能够带动饲料企业和兽药企业的发展,为他们带来商机,促进企业的规模发展与升级;此外和一批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规模大的肉类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建立联系,实现基地对接,产销结合。同时生猪合作社要严格控制疾病和药物残留的基础上,积极创建生猪品牌,并通过广告宣传,产品推介等促销活动,提高生猪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使生猪产品能进入大型加工企业的同时,也能走进大中城市的高端消费市场。例如在发达国家,目前肉食品的销售渠道一般是屠宰者直接把肉制品提供给超级市场销售,肉品批发商和零售商的作用将越来越弱。
四、生猪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一)影响生猪养殖合作社发展规模的因素
1.环境方面因素。
(1)自然气候。猪只有极少的汗腺可以在炎热的夏季进行体温调节,也只有极少的毛发抵御冬节的寒冷,它们自身调节温度的能力特别差,只有依靠外界力量来调节温度。所以,猪舍必须具有良好的温度保持效果,并且得用通风系统进行调控。温度要保持在适宜的范围,以使猪感到舒适,这样猪的生产性能才能保持在最好的状态,在此温度之上或之下,猪将产生应激反应,饲料效率下降。
(2)饲料资源。饲料是生猪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养猪生产中最大的成本是饲料,它约占生产费用的70%,因而能否获得质优价廉的饲料,是决定养猪经营成效的关键,也是直接关系到畜产品安全的重要环节。养殖当地饲料的丰富与否是该地生猪养殖能否持续发展的前提,饲料丰富,养殖成本就会较低,饲料缺乏,当地养殖就需要从区域外购买饲料,增加饲料成本,增加养殖成本,发展受制约。
(3)场地面积。生猪养殖合作社的总占地面积应按年出栏1头育肥猪占2.5一4m,计算,在建设上区内要划分为饲养区、办公区、生活区和污物处理区,每个分区有严格的建设标准。特别建设,有后备母猪舍、妊娠猪舍、分娩哺乳猪舍、培育猪舍、育成猪舍、育肥猪舍、公猪、配种猪舍和装卸猪斜台。猪舍建筑形式可选用开敞式或有窗式2种。两种不同的猪舍其建设要求各不相同,这就对不同的猪舍在建设场地的选择上有了不同的要求。另外在合作社区内还要利用绿化带隔离清洁道与污染道,使其互不交叉。以上建设要求对建设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场地面积有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场地面积也是影响其发展的因素之一。
(4)粪污处理。规模化生猪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污会给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挑战。农田、桑果园、蔬菜地、鱼塘是粪尿就地消纳利用的最有效途径,根据周边环境决定合作社选址与规模对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意义重大。
2.社会方面因素。
(1)场址选择。生猪养殖合作社应当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规范管理、节约用地”的原则,选择生态环境优良、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排水便利、易于组织防疫,没有“三废”污染,与居民点、工厂及其他畜牧场应保持1O00m以上的距离,且处在下风向,地下水位2m以下,避开屠宰、交易市场的地方。合作社周围应有围墙和其他有效屏障,内部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条件要求。场址的选择关系到生猪养殖病防疫、生猪屠宰、猪肉加工运输等问题,选址不好将导致运输、防疫成本增加,因此,对整个养殖合作社的建设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生猪养殖的物质基础。生猪养殖合作社建设包括饲养区、办公区、生活区和污物处理区设施建设,还包括场区清洁道、污染道、绿化隔离带,以及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着生猪养殖产业是否能够顺利发展,是生猪养殖产业发展的物质保障。
(3)技术、管理水平生猪养殖涉及大量的技术,因此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技术作为支撑。一个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科技文化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地区养殖从业人员的科技掌握能力。人均受教育年限高的地区,其养殖合作社发展,规模相应也越大,合作社规模化养殖所带来的效益就越明显。养殖合作社的管理分内部和外部管理,即内部组成、相关事物管理和外部相关联系管理。从管理的角度出发,管理水平的高度直接影响合作社的内部生产和外部发展。
(4)生猪屠宰。加工能力我国对生猪的屠宰实行了严格的管理,屠宰有专门的屠宰场所,一个地区的养殖合作社通常都是在某个或者某几个固定的场所进行屠宰,因此屠宰厂的屠宰能力就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另外猪肉的加工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一个地区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发展规模。
(5)相关组织合作社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将分散的农户家庭养殖变为适当集中的规模化生产,实现养殖方式的集约化。合作社发展的根本途径是依靠合作社内的龙头企业、协会、专业养殖大户、技术服务机构等,形成产销一体化的经济实体,以此来降低养殖成本、减轻市场风险、提高猪肉质量、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合作社生猪及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与合作社发展密切相关的组织还包括政府,政府应当充分运用政策,积极引导合作社的良好发展,为合作社发展提供保障。
3.经济方面因素。
(1)经济基础。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建设是一笔大投资,不仅涉及圈舍的修建,还涉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合作社的建设规模也受到资金这个重要因素的制约,如果想要发展合作社的养殖规模,首先必须解决资金的问题。这里的资金不仅是政府、企业的经济实力,也包括农户、协会等的投资能力。
(2)养殖合作社发展基础。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发展应当建立在已有的合作社建设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借鉴以往的建设经验,可以降低建设过程中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改变不合理建设方案,从而使养殖合作社更加科学与适宜。
(3)猪肉市场消费需求市场是决定生产的场所,因此猪肉市场的消费需求决定了生猪养殖的养殖规模。根据需求供给原则,养殖规模的扩大有赖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只有当有了好的市场需求,生猪养殖业才能蓬勃的发展。肉价格猪肉价格是影响猪肉需求的重要因素。只有较高的价格才能刺激养殖企业及农户的养殖欲望,才会提高他们的养殖积极性,因此养殖规模才会得到发展。如果价格不理想,或者没有利润,那么就会影响养殖积极性,不会扩大规模,更甚将资金转入其他行业,不在从事生猪养殖。
(二)规范化管理。
1.环境管理。
大规模的集约化养殖每天都有大量粪污产生,处理利用难度大,环境遭到严重的污染。在这个时期,许多国家开始慢慢意识到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许多发达国家迅速采取措施,并通过立法进行规范化管理,以保证养殖业的持续发展。
2.规划及政府政策。
生猪养殖合作社规划设计要求较高,有的距离公路太近,噪音大、灰尘细菌多,影响生产不利防疫;有的场地过大,周围没有足够的农田、鱼塘、果园、林地等配套基础设施吸收其粪污;有的场地过小,不利于以后规模发展及规模优势的形成。具体要求为,按当地特点、优势与发展目标,指导养殖合作社建设,对养殖合作社用地、供电、供水、交通、防疫、物质供应、生产布局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根据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大政策方针,建设合理的粪污处理配套设施,种植适当面积的作物吸收粪污。对合作社的选址、建设规模、畜舍建设标准、生产区和管理区的布局等邀请专家进行多方面论证,对审定不符合要求建筑设计图纸或场址不符合动物防疫条件规定的,应及时纠正。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等规定,抓好养殖合作社内企业、个人或动物防疫条件的审核发证工作。不管是农户、企业还是政府部门,对生猪养殖合作社的关注多是集中在对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注上,忽视其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在提高自我认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当地农户、企业及生猪养殖合作社相关组织提高污染治理意识,改变其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观念,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条文,编制适合当地的确实可行的养殖合作社污染治理法规,为合作社污染治理提供适合的技术和方法,积极研究新的技术与工艺。此外,相关环保部门及社会组织还应该就各个生猪养殖合作社对环境的影响定期做出评价,对污染严重的合作社进行处罚并限期提出整改和提升,使之健康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还应该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补贴政策,鼓励农户在养殖合作社积极使用沼气池处理粪污,对粪污处理妥当的农户给予宣传及表扬,促进全县生猪养殖业的发展。
(三)品牌化经营
合作社成员响应国家号召,每头猪均记录进生猪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数据库,防止病死猪流入市场,给广大民众安全,可靠,放心的猪肉。在保证猪肉安全的基础上,合作社投入资金开发自己的专用品种,在饲养良种猪的基础上,去开发适合大众口味的生猪品种。合作社在拥有自己的品牌知名度以后,可以将自己的品牌打入大型超市,连锁店以及大型企业,形成自己的专有的销售渠道。
(四)降低养猪风险
1.生猪行情监控。
合作社通过与大宗农产品交易所建立合作关系,可以根据交易所预测发布的未来6个月的价格信息来合理的安排养殖生产,适当调整出栏结构或先行卖出生猪。同时,合作社也可以通过与本地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合同关系和利益联合机制,走联合发展之路,共同承担生猪市场的风险。
2.生猪预警监控,防范市场风险。
根据生猪产业的行业特点,加大对种猪生产的监测,为分析判断市场变化提供较科学的依据;围绕生猪重点销售市场,发挥养猪行业协会的作用,突出生产、流通和市场销售三个环节的价格监测,建立产销之间的价格联动网络;引导社会舆论,加大对广大消费者的正面宣传力度,努力维护生猪生产的正常发展环境,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生猪生产的大起大落;探索生猪生产政策性保险制度,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大力开展生猪生产政策性保险试点,将具有一定生产规模有一定养殖经验的养猪大户纳入合作社保险体系中,化解疫病风险,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
3.生猪防疫监控。
鉴于疾病现已成为影响种猪,商品猪生产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生猪生产各环节的疾病防控便显得尤为关键。坚持生产发展和防疫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加强生猪疫病的防控。加大监督力度,加强对饲料,兽药生产经营的管理,认真治理畜禽环境污染,加强检疫和重大传染病强制免疫。建立生猪免疫档案,加强生猪流通环节的检疫和监管,防止疫病的流行,积极推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定期发布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标准,生产状况和检测结果。同时,建立和完善生猪生产的可追溯制度,合作社成员要按规定使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并如实做好记录,以备查验,并为打击滥用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以及使用有可能造成畜产品安全问题的投入品的违法者提供法律依据。
             
 
 
               2012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