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几个问题
肖文涛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可以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重点。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着重研究并把握好几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正确把握新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蕴所在。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管理活动。在我国,加强社会管理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新问题,社会管理需要新思维,需要创新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方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多种原因,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重经济轻社会”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社会管理工作薄弱,社会管理法制不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社会管理能力建设不足,以致社会管理效果不佳,甚至有的事与愿违。因此,社会管理既要加强,更要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必须放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来理解。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在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活力和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使我们面临着西方国家所没有遇到过的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面临着诸多可以预料和不可预料的严峻挑战。从国内形势看,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社会管理和服务措施滞后等因素,导致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传统问题进一步凸显,劳资纠纷、债权债务纠纷等新型矛盾不断产生,一些影响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仍然潜滋暗长,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仍然存在,我国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这一时期特点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从国际形势看,我国发展强大引起了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仇视和躁动,他们出于自身战略利益的考虑,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愈演愈烈,打着维权的旗号借机插手人民内部矛盾,蓄意制造各种事端。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采用军事演习、强化区域联盟等手段拉拢周边国家共同遏制我国的崛起,竭力堵截我国发展前进的道路。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借中东、北非一些国家局势动荡之机,通过互联网境外指挥,极力煽动搞所谓的“广场道路”、“街头抗争”,企图推翻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国内外形势的这些新变化新特点,迫切要求提高新形势下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这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考验,也是各级领导干部迫切需要系统研究和不断实践的时代课题。
二、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社会管理是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加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不竭动力。但同时必须看到,社会管理不能也不应该由政府包揽,还需要其它社会组织的协同配合和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这是现代公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管理科学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管理格局,构建适合国情的政府主导———社会合作型的治理模式,形成以各级政府为主导、私营部门和第三部门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多种方式并存的治理格局,优化社会治理结构。
国内外大量的事实表明,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机构,需要各治理主体既保持相对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又能够通力合作,形成一种和谐有序、自律自治的制度化治理机制。但从现状来看,这种良好的社会治理结构在我国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第三部门没有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的功能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发育仍显迟缓,社会资本的开发利用不足,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强,各级官员的善治理念尚未确立,如此等等。为此,亟需转变社会治理模式,着力从单一政府治理向多元合作的“一主多元”复合治理模式转型。所谓“一主”,指的是社会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各级政府应当义不容辞地发挥主体作用,这是由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最高协调者这一职责身份所决定的。所谓“多元”,指的是政府之外的所有社会组织和行为者都是社会事务的治理者,包括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等,都应该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只有坚持多元主体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参与,保证社会与政府、公民与政府切实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协调、合作,才能促使政府真正实现社会管理从权力本位转变到社会本位、公民本位上来,才能使社会建设持续进行、永续发展,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进而有效提升社会管理的效能与品质。
三、加快推进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与制度创新。伴随着城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态发生的诸多新变化,人员流动性大大增强,各种新型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不断增多,既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现实已经昭示,我国社会管理已到转型阶段,需要从宏观层面上整体推进创新,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突破,尽快修补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
如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应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困难,探索“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服务管理新模式,提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在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方面,对于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应落实安置政策,加强日常管理,帮助刑释解教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对社会闲散青少年,应千方百计解决就学、就业问题;对吸毒人员等高危人群,要有针对性地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治疗、教育、管理,绝不能漏管失控。在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方面,要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严格管理、企业依法运营、行业加强自律、全社会共同监督的综合管理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网络消极影响。在各类社会组织管理方面,要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它们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等方面的作用,把社会组织的规范管理与作用发挥统筹起来。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要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要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宽严相济政策,既依法加大对严重影响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犯罪的防范打击力度,又着力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要建立社会诚信制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在精神卫生方面,要建立预测预警、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社会救助等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社会成员的心理问题,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方面,要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等等。
四、把做好群众工作作为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法宝。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为此,必须把做好群众工作与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应该认识到,当前群众工作的对象更加多样化,群众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群众工作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它要求我们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群众工作的理念、方法和机制的不断创新。要从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高度,摆正官民关系,强化服务理念,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观点,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群众赞成不赞成、愿意不愿意、支持不支持作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及时、主动地回应群众诉求,变“上访”为“下访”,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耐心做好释疑解惑和纠纷排查工作,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沟通、协调和民主等方式来调解人民内部矛盾。坚持自觉地走群众路线,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中更好地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多做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的服务性工作,使社会管理的过程成为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宗旨的过程,成为实现群众利益、维护群众权益的过程,成为凝心聚力、共创和谐的过程。要创建科学合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尽快形成群众工作的全党参与机制、畅通有效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以及群众工作的决策保障机制和科学评价机制等,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另外,当前增强群众工作实效性的一个着力点,就是党政机构加快自身改革的步伐,最大限度的消除各种特权意识和部门利益,切实改变工作作风,坚决斩断与民争利的触手,使公共政策的设定和施行能够真正代表公共利益,真正体现“权利在民”和“公仆意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从而重塑党政部门的公信力。
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于夯实基层基础。基层基础建设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依托。这是因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在基层。基层有最新的动态事件,有最鲜活的信息材料,有第一线的实践经验,只有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基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才能为社会管理创新带来不竭动力。同时,社会管理创新的难点在基层。基数不清、信息不灵、基础工作不扎实,基层力量薄弱分散,体制机制和管理手段相对滞后,是长期以来困扰基层基础建设的主要问题。如果没有坚固可靠的基层基础,社会管理创新就难免成为空中楼阁。此外,社会稳定的根基也在基层。当前大量社会矛盾纠结在基层,大量治安隐患滋生在基层,化解纠纷矛盾和消除安全隐患的重点也在基层。所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必须把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在领导精力上倾注基层,在人财物上充实基层,在工作导向上激励基层,切实把基层基础做实做好,大力加强基层的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的加速,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社区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城乡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平台。因此,推进创新社会管理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基础平台,以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为切入点,着力在建立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上下功夫,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新格局。这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科学、有效社会管理的基本途径。要科学合理地构建社区组织体系,不断强化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引导和推进城市社区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的群众自治。要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社区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发挥社区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推动建立社区居民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关怀的关系,增强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和谐的现代化新型社区,不断增强基层实力和活力,提升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
(《海峡通讯》)来源:中国社会组织网